人体解剖生理学-自己笔记整理
Fate 发布于 阅读:278437
人体解剖生理学
1.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:1)新陈代谢: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。
同化作用:同化需消耗,通过消耗合成自身的能量。
异化作用:提供能量.
同化和异化的关系:同化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;
异化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。
2.兴奋性:兴奋;抑制。
3.细胞膜的功能:物质转运功能,维持细胞内稳态。
1)被动转运: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(不需要消耗能量)。
a.单纯扩散:通过细胞膜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。通过膜的扩散成为通透或渗透。
b.协助扩散:“通道”
特异性;饱和现象;竞争性抑制。、
2)主动转运: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(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)。
特点: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;消耗能量;依靠“泵”。
4.方位: 1)轴:冠状轴(左→右);矢状轴(前→后);垂直轴(上→下)。
2)面:冠状面(纵切面左→右);矢状面(纵切面前→后);垂直面(横切面)。
5. 四大基本组织:上皮组织;结缔组织;肌肉组织;神经组织。
1)上皮组织:特点:细胞排列紧密整齐;有极性;分布体表或官腔内表面。
a.单层上皮:ⅰ.单层扁平上皮:减少摩擦,分布在血管内表面。
分布:内皮:被覆盖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。
外皮:腹膜,胸膜,心包膜处的浆膜表面的偏平上皮。
ⅱ.单层立方上皮:分泌吸收作用;肾小管。
ⅲ.单层柱状上皮:分泌吸收作用;胃,肠,子宫表面。
b.复层上皮:复层扁平上皮;复层柱状上皮;复层移行上皮。
2)结缔组织:特点:细胞上皮组织少,细胞间质较多,细胞不分层,组织类型多。
a. 疏松结缔组织:细胞:成纤维细胞;巨噬细胞;浆细胞;脂肪细胞;白细胞;
未分化间充细胞。
细胞间质:纤维:胶原纤维;弹性纤维;网状纤维。
基质
b.致密结缔组织;
c.脂肪组织;
d.网状结缔组织、
6.运动系统
组成:骨,骨连接,骨骼肌。
作用:支持,保护,运动。
骨骼的作用:维持体型,支撑体重,保护内脏器官。
1)骨
a.骨的形态:长骨,断骨,扁骨,不规则骨。
b .骨的构造:骨膜,骨质,骨髓。P33
c.骨的功能:支架,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;骨髓造血;钙库。
2)关节的基本构造
a. 关节面:关节头,关节窝,关节软骨。
b.关节囊:囊壁外层纤维层:加强骨与骨连接。
内层滑膜层:分泌滑液,增加润滑。
c.关节腔:滑液,关节负压。
d.关节的辅助结构:韧带:增加关节稳固性,限制过度运动。
关节内软骨(关节盘):半月板。
关节盂(关节唇)
e.关节的运动
特点:灵活性:关节面光滑有关节软骨;关节腔滑液滑膜层薄而柔软。
牢固性:关节囊;韧带;负压;关节腔结构。
7.脊柱的整体观
1)侧面观:生理性弯曲(颈曲,胸曲,腰曲,骶曲)
意义:a.增大胸腔,盆腔容积b.重心后移便于直立行走c.弹性,缓冲作用。2)前面观:椎体由小→大,与体重成正比。
3)后面观
8.足弓:足骨的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形成向上突隆的弓形,称~。
功能:弹性,能缓冲行走与跳跃时对身体和脑所产生的震荡。
扁平足长时间站立行走,易造成疲劳或足底疼痛。
神经系统
9. 反射: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,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。
10.反射弧: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,5个环节,缺一不可。
感受器→传入神经→中枢神经→传出神经→效应器
11.神经组织: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。
神经元: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
神经胶质细胞:营养,支持,绝缘。
12.神经元:1).胞体:代谢和营养中心。尼氏体;神经元纤维:支持和运输的作用。
2)胞突:a. 树突:一个到多个,含尼氏体,将冲动传向细胞。
b. 轴突:一个,不含尼氏体,传出功能。
13.神经纤维:是由神经元的长轴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。
分类:有髓神经纤维;无髓神经纤维。
14.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:生理完整性;双向传导;非递减性;绝缘性;相对不疲劳性。
15.突触:结构:突触前膜;突触间隙;突触后膜。
突触传递过程:神经冲动→突触前膜去极化→钙离子内流→突触小泡靠向突触前膜病与前膜融合→释放小泡化学递质入突触间隙→递质弥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
结合→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变化→去极化或超极化。
16.锥体系:大脑皮质控制调节运动的下行纤维组成,起自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区域。
17.锥体外系:锥体束外,参与运动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单元及其纤维,统称为锥体外系。
18.静息电位: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,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内外侧所在的电位差。
产生原因:钾离子外流。
19.动作电位: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,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~。
产生原因:钠离子内流。
★去极化: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,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,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,称~。
★超极化: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~。
20.反馈 1)正反馈: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,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。
适用:一经发动需尽快结束的生理过程。
Eg: 排尿反射。
2)负反馈: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,其纠正,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。
适用:维持稳态。
Eg:血压调节。
21.反馈的意义:使反射活动的调节自动和精确化,提高控制系统稳定性。
22.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:
感觉:嗅神经;视神经;位听神经;
运动:动眼神经;滑车神经;外展神经;副神经;舌下神经;
混合:三叉神经;面神经;舌咽神经;迷走神经;
23.脑干:是皮下植物性神经中枢。形成和维持生物节律。
(延髓:生命中枢。中脑:瞳孔对光反射中枢。)
24.条件反射: 机体后天获得的,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,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
的,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,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,从而提高了
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。
条件反射的建立:强化,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。
25.感觉器官的适应:在一定的强度下,随刺激时间延长,感觉器官发放神经冲动的频率会
逐渐减少,甚至消失,但每一种感觉的适应不同。
26.视觉传导路:视细胞→双极细胞→节细胞→视神经→中脑上丘核→视交叉→外侧膝状体
→枕叶距状裂周围皮质。
27.听觉传导路:螺旋器上毛细胞兴奋→螺旋器神经节→蜗神经→脑桥蜗神经核→部分交叉
→中脑下丘核→内侧膝状体→内囊→皮质内颞听区。
28.视网膜的特殊结构:视盘;黄斑;中央凹。
29.双眼视觉的作用:扩大视野;克服生理性盲点;增强立体感。
30.兴奋性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:绝对不应期;相对不应期;超常期;低常期。
31.血浆胶体渗透压:等渗溶液:0.9%氯化钠溶液 5%葡萄糖溶液
PH值:正常:PH 7.35—7.45
最大耐受:PH 6.9—7.8
32.血液正常值:血量为血液总量。占体重7—8%。
33.血清,血浆的区别:血浆:淡黄色
比重和粘稠性:Pr,脂类,红细胞数目等决定。
血清:红色;有凝集素。
34.血型定义:是根据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进行分类的。
35.凝集素:在血浆中存在着能与浓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。
凝集原: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。
36.输血原则:1)输同型血
2)异型血输血:万能供血者,万能受血者。
交叉配血
成分输血,自身输血。
37.A型: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;血清中,只含有B凝集素。
B型:凝集原B。A凝集素
AB型:两者都含有。凝集素两者都没有。
O型:两者都不含有。凝集素两者都有。
RH型:红细胞膜上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;不存在天然的RH凝集素。
38.血压的形成:形成血压是血液的量。
39.舒张期较长的意义:血液及时回心;心肌能充分休息而不疲劳。
40.心动周期: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。
41.心脏的特别传导系统: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的,其功能是引起心脏自动节律性兴奋,并
将冲动传导到整个心脏,以协调心房和心室按一定的节律进行收缩。
42.机械性消化:通过消化管的运动,将食物磨碎,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,同时将其向
消
化管远端推送。
化学性消化:通过消化液各种化学作用,将食物中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。
43.三对唾液腺:腮腺;下颌腺;舌下腺。
44.消化道管壁的结构特点:内→外
粘膜层→粘膜下层→肌层→外膜。
45.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意义特性:自律性;伸展性;紧张性;对生理化刺激的敏感性。
46. 小肠运动形式:分节运动和蠕动。
47.消化管的运动形式:蠕动;节律性分节;摆动;紧张性收缩。
48.消化液的主要成分:H2O;E;无机盐;少量有机物。
作用:(1)分解复杂事物成分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。
(2)改变消化腔内PH值,以适应E的活性。
(3)稀释食物,使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,有利于吸收。
(4)通过分泌粘液,抗体等保护消化道粘膜。
49.呼吸节律的产生:是延髓吸气中枢,被高位呼吸中枢抑制性冲动周期性切断的结果。
50.肺活量:潮气量,补吸气量,补呼气量三者总和。
51.隔肌:肌质部和腱质部
肋间肌:1)肋间外肌:收缩:肋骨上提和外展,吸气。
2)肋间内肌:收缩:下拉肋骨和胸骨,呼气。
52.胰岛素:促进体内物质的储存。
53.性器官:男:内生殖器:睾丸,附睾,精囊腺。
外生殖器:阴茎,阴囊。
女:内生殖器:卵巢,输卵管,子宫。
外生殖器:外阴。
54.主要生殖器官的作用:睾丸:产生生殖细胞,精子。
卵巢:排放卵子,又是合成分泌雌性激素的内分泌腺。
55.受精部位:成熟的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上端卵巢相遇。
56.黄体:排卵后,塌陷卵泡内的颗粒细胞与内膜细胞转变为黄体细胞而行成黄体。
57.是否受精:Y:黄体继续长大,则称为妊娠黄体。N:黄体维持2周后即退缩。
58.妇女一生在生育年龄期只有400——500个卵泡完全发育成熟并排卵。
59.排泄:机体的排泄器官排除细胞代谢废物的过程。
60.排遗:机体的消化器官排出没有进入细胞的食物残渣的过程。
61.肾小球包括:血管球、肾小囊
62.肾小球的滤过作用:1)内皮:血管淋巴管单层的扁平上皮
2)间皮:胸膜、腹膜、单层扁平上皮
63.抗利尿激素:分泌部分:下丘脑
存储部分:神经垂体
作用: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份重吸收.
推荐阅读: